第三次讀書會紀錄

回覆文章
iapsianchin
文章: 19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06, 2020 11:33 pm

第三次讀書會紀錄

文章 iapsianchin »

【第三次讀書會】
時間:2020/11/19
進度:第四章、第五章
內容:
  第四章有別於前面幾章,探討的並非個人或宗派,而是中國當時整個復興運動(revivalism)的開展。復興運動又稱奮興運動,特徵是情緒外顯、信仰的積極追求、長時間的禱告與聚會,帶領的佈道家通常很有情緒感染力,但智性思考方面較弱。前面幾章提及的「五旬節運動」其實能夠放在奮興運動的框架中,將其視為奮興運動的其中一支,不過須注意的是雖然因為「五旬節」帶有復興的象徵,所以復興運動亦十分強調與追求五旬節,並且和五旬節運動有許多特徵相似,但和五旬節運動仍然不能畫上等號,二者之間的差異在於五旬節運動將方言作為教義,但奮興運動僅將方言作為一種聖靈同在的現象,並未規範化。北美的復興運動群體過去有一段時間對五旬節運動十分敵視,但中國那時復興運動的群體中某些保守派不是那麼敵視五旬節,因為它們有共同的敵人:自由派和社會福音。
  1907年朝鮮的「平壤大復興」爆發,沒多久便影響到中國,產生「東北大復興」(滿州大復興),長老會傳教士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所辦的復興佈道會對於復興運動的傳播頗為重要,其中一個成果便是軍閥之一的馮玉祥及其「基督軍隊」,馮玉祥當時相信基督教是因為相信基督教能夠救國,是較為偏向社會福音的觀點,但後來也引進復興運動,然而在五卅慘案後,非基運動更加強烈、更多教會加強本色化,馮玉祥強烈的愛國心使他進退兩難,後來漸漸疏遠傳教士。
  在山東有兩支復興運動,其中一個是孟慕真所帶起的山東大復興,一開始最明顯的特徵是「認罪」,孟慕真會追問:「你重生了沒有?」,在其觀念中,救恩是會失去的,所以在復興運動中的反覆詰問會激起自己是否得到救恩的懷疑,質問自己是不是還有罪,晚期也出現了靈恩現象。另一個是山東南部費縣的靈恩會,這一派主要是長老會,他們和五旬節運動一樣也出現了說方言的現象,也強調「聖靈的洗」(復興運動中常強調此點),但靈恩運動所講的「聖靈的洗」指的可能是重生的再次確認、成聖或者是讓人有力量進行事奉,和五旬節所理解的內涵不同。老師提及中國基督教史學者狄德滿(Rolf Gerhard Tiedemann)認為在此小節中,連曦將浸信會背景的山東大復興放入長老會背景的靈恩運動中值得商榷。
  最後,關於驅使復興運動的動力,有學者認為是當地的傳統信仰,連曦也偏向此看法,然而在讀書會中,我們認為應該是中國信徒原有的前理解而已。對於復興運動必須省思的是,復興運動的領袖往往以為他們的聚會都在神聖的秩序底下進行,所以在過程中什麼都是好的,不論在裡面看到多奇怪的事都不能質疑,否則就是阻擋神的復興工作,不進行查驗,反而導致道德的失喪。
  第五章講述獨立傳道人王明道,屬於五旬節式信仰以外的本土教會。王明道對在教會學校中見到的情況失望,和上司產生爭執後被逐出差會,曾短暫接觸五旬節信仰,但後來也沒有接受,一來是因為求方言不順利,一來是受傳統儒家教育影響,難以接受情感外顯的崇拜方式。1925年後王明道成為了獨立傳道人,在他講述的訊息中,除了認罪悔改與末日,道德說教更是其重心,甚至到了有點律法主義的傾向,所謂的「成聖」、「聖潔」變成是要跟社會脫節,同時也認為在戰爭頻仍的中國講求社會福音沒有用,因而猛烈抨擊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和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將社會福音派和保守派進行對比:前者強調罪的結構性,認為應從整體社會結構改變才不會治標不治本,後者強調罪的個體性,認為唯有個人的罪得赦免才能得救,社會福音沒有處理到個人罪的問題,只有每個人都重生才能改革社會,這才是神的方法,故稱社會福音為不信派;前者看重保羅書信中的教義以及福音書中耶穌的愛與教導,後者強調重生、個人得救,而不是耶穌教的倫理道德。

老師補充:
蕭楚輝-奮興運動的特色
1.    「靈恩運動」(英文用「Pentecostal(五旬節的)」,傳入中國後本土化稱呼為「靈恩運動」,然而英文的靈恩運動應是「Charismatic」,和五旬節運動的差異在於歷史先後。另外,《浴火得救》中提到靈恩運動時是用「Spiritual gifts」)
2.    獨立佈道家帶來的復興
3.    組織性的佈道團

張化-屬靈派的分類(「屬靈派」為知識分子對他們的貶抑稱呼,認為他們不問世事)
1.    靈恩派:五旬節派
2.    奮興派
3.    基要派:強調教義、個人得救,不強調情感外顯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