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書會紀錄

回覆文章
iapsianchin
文章: 19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06, 2020 11:33 pm

第一次讀書會紀錄

文章 iapsianchin »

【第一次讀書會】
時間:2020/10/22
進度:《浴火得救》引言、第一章內容:  

在第一次的讀書會中,葉先秦老師首先解釋了此讀書會的閱讀框架:以基督教在世界的發展為框架,來理解中國本土的基督教是如何興起的。在目前基督教的發展中,由於世俗化的關係,歐洲已不再是基督教的中心,宗教從公共領域退下,轉變為私領域的事,歐洲人成為了文化上的基督徒,相對的,大部份的基督徒住在了非西方(「全球南方」),因此歐洲的神學不再代表理解基督教的唯一模板,南方的基督教所呈現出的多元與異質性,引起了西方基督教人類學家的注意,他們看到南方教會和自身不同之處時,開始思考南方教會的信仰是否只是他們本有的民間信仰的延續?在連曦《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一書中也是接近此觀點;然而也有另一派人類學家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雖然外表看起來和過去相似,但信徒心中對信仰對象的認知是清楚的,並且南方的人的世界觀和聖經中所描述的世界是相近的,很容易便能接受此信仰。  

在讀書會中我們所要共讀的《浴火得救》,其特殊之處在於將原本沒有被寫入19-20世紀中國基督教史的中下階層人們納入,講述他們所共同塑造的集體歷史。序言中連曦指出了中國民間基督教的兩種特徵:前千禧年主義(耶穌快要再來,信徒會被提升天,地上將建立一個千禧年王國)與靈恩經驗(心醉神迷、說方言、魂游象外等),但先秦老師認為此描述可能太過概括了,連曦把民間基督教同質化,而忽略了當中的異質性,例如真耶穌教會雖然被歸類在民間基督教,其實卻是屬於無千禧年論,這是閱讀此書時必須注意的地方。  中國自立的基督教發展於民國初年,在當時有許多「教案」,因此教會也開始興起自立運動--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原則,但由於還是需要西方差會的金援,所以宣教士的勢力並未完全退出,直到1920年代的非基運動後,教會才開始更有本地化的決心,基督徒的知識分子甚至在1930年代還開始進一步推動本色神學,受新式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此階段慢慢崛起,成為教會領袖承擔中國教會的責任。除了在知識份子階層所推動的自立運動以外,還有另外一種更為激進的自立運動,認為在宗派內進行自立運動是不完全的,應該與差會完全斷絕關聯,此種自立運動是連曦在《浴火得救》中關注的重點。最後,連曦認為歷經戰亂與文化大革命後,現在中國的教會可以分為兩種: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前者是由民國時期在差會裡頭進行自立運動的教會演變而來,後者則是由民間基督教演變成。對此先秦老師補充了高晨揚研究員的觀點,他從自身田野經驗否定了連曦的看法,認為文革時基督教內部威權瓦解,因此即使是有西方差會背景的教會,信徒仍有可能透過自身的追求產生靈恩現象,並不全然如連曦所切分的樣子。  

在本次讀書會的末尾,同學提出了關於「宗教原型」的問題:連曦認為民間基督教是繼承了中國的民間宗教,只是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而先秦老師認為連曦並未關注到民間基督教的異質性,從基督教立場來看,過去的中國傳統宗教是福音的預備,亦即肯認民間基督教確實是屬於基督教的,然而,若是將時間回推到中國民間宗教與基督教相遇以前,明清易代之際被廣為接受的劫變信仰以及耶穌時代的彌賽亞運動,其實在末日與救贖的概念上本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許這是一種宗教的原型?在中國巨變的時刻,此原型又吸納了當時不同的養份再一次顯現?對於此問題,先秦老師從兩方面回應,第一是實際上兩個宗教信仰相遇後產生的變化,也就是中國本土基督教「綜攝」(syncretic)的問題仍然需要被處理(也是我們此學期即將讀到的);第二是宗教的本質,老師以維根斯坦所提出的「家族相似性」來回應,沒有人可以完整定義宗教是什麼。
 
 
附加檔案
201022_002.MP3
(129.32 MiB) 已下載 73 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