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類比思維讀書會課堂記錄2020-11-13

回覆文章
JunTing
文章: 11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06, 2020 3:06 pm

第三次類比思維讀書會課堂記錄2020-11-13

文章 JunTing »

類比思維讀書會第三次11/13

導讀Llyod,Analogical Investigation, Introduction Llyod出發點是希臘哲學,后轉向中國哲學。Llyod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古希臘人的異同。科技方面,存有論與形上學的,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如何理解物,萬物背後的規律。這本書是晚年集大成,引用了許多自己研究成果,他證成了古希臘人發明了“自然”這個概念。論調還蠻接近常識,淺顯易懂。我們要如何評判歐洲的精神遺產。這是本書的出發點。啟蒙運動以來的成果,科技,物理學,文化領域的許多成果,亦有黑暗面。殖民主義,壓迫剝削亦是歐洲遺產的一環,如何進行自我批判,更全面的認識他者。聚焦點就是:類思維。各文化之中都有類思維,中國文化的類思維特別顯明,中國有所謂吃腦補腦,相似性。媽祖的信念,宇宙現象與人心靈現象的感應性。120頁,結尾,類比思維論證時常會誤導我們。放到脈絡中去理解,非常重要。同情的理解,自然主義化的另類世界觀,南美洲,古代印度,東方的世界觀,我們從不同思維方式理解很有意義的現象。如果我們太快採取普遍主義的立場,就會錯失許多差異性。從公理推出原則的系統性思維,亞里斯多德式的科學,一直發展到17世紀的科學Portloyald的科學。這本書兩本書的兩個核心論點:現實的多面向性,有不同的宇宙觀,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另外一個是語義延伸(semantic stretch),我們不要用隱喻與根本(literal)二分法來看待事情,無法用簡單二分法來看待問題。在哲學上,不能完全不用類思維,在解決類似的問題,西方用幾何學模式。分析和檢測的方式。中國古代的nature和自然科學下的nature,區分不同表述下的自然。
第一章:文章結構:翻譯問題、奎因和孔恩、民族學者的辯論、自然的概念、多面向性。跨文化研究中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如何可能?另外,還有現實的多面向性,相互理解對於我們做比較或類比都是必要的。翻譯的問題: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和古代社會學者。無法現場考察。如何理解翻譯活動或概念本身?翻譯涉及到意義,字辭的意義不只是一,而是多個。道,way,guide導在翻譯中“同一個字辭,多種意義”就叫做Semantic sterch。字可以容納多種意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背後的。比如道,聖人之道,屠夫之道。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同一個字辭不同意思,對話中的表情、動作給予同一個字詞不同意思。小結論:三種翻譯適當態度,1)可能犯錯,翻譯結果不一定對,2)字詞多異性,追求唯一對的翻譯,但這也會讓我們落入簡化主義。奎因和孔恩反對相互理解,奎因的例子:Gavagai,如果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就無法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孔恩提出不可共量,要麼A,要麼BDavidson的慈善原則,理性狀態下,沒有騙你。符合我們分類事物的範疇。我們要如何去處理反直接的信念?比起質疑他者的信念,更應該調整我們自己,回應民族學研究的挑戰。 Llyod的多面向性現實(multidimensionity reality)如:色彩的例子,亮度,彩度,飽和度。雖然界定不一樣,但是還是可以討論色彩。對於彩色細目的界定並不妨礙,回應反對意見:
1)現今特定分析框架之中
2)尋找後設語言,他舉了莊子的例子
3)相對主義之嫌。不同,他要說的學者面對不同的文化隨時做好調整自己的準備,我們還是可以做出判斷標準。
疑問:reality?多面向性,仍是建立在單一的實在上。互相批判或許診斷錯誤,以reality做為基礎互相評判。(討論繼續)   
 
 
附加檔案
201113_1630.mp3
(141.91 MiB) 已下載 79 次
回覆文章